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青花裝飾和中國傳統繪畫工具--毛筆

富於彈性,有鋒、含水性能優良的毛筆,對於中國造型藝術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繪畫的光輝成就和中國書法都能夠獨立成為一種藝術,是與毛筆工具的運用分不開的。中國人民在長期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有關用毛筆的技法理論:所謂一筆之下有剛柔、虛實、濃淡、輕重之變化。運筆之法有中鋒、順、逆、拖、擢等等。形容筆墨之異有:懸針垂露、奔雷墮石、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這種駕馭毛筆的特殊技巧和豐富經驗,運用到景德鎮的陶瓷上來,創造了劃時代的青花瓷產品。在某一種意義上可以說,它是中國傳統繪畫工具毛筆與白瓷結合的產物。它的出現,使中國繪畫和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的關係更為密切了。擴大了陶瓷裝飾的題材範圍和意境。豐富了陶瓷裝飾的手法。對元以後,特別是明、清兩代的陶瓷裝飾藝術產生了深廣的影響。
      藍印花布和青花一樣,具有民間藝術質樸、健康、爽朗、大方的氣質,同樣地以單純的藍白兩色作為手段,而藍印花布的紋樣筆筆到家,處處實在,但能於板中見活,靜裏寓動。青花則得毛筆之功,流動清婉,酣暢淋漓,可以以虛寫實,筆不至而意達;借筆勢之蜿蜒、起伏、頓挫、轉束,另辟一番境界。靜的可以寫到萬籟俱寂,天地無聲,動的可以寫得風馳電坼、地震雷鳴,大的可以畫出煙波萬頃,重巒迭障。細巧可至毫髮俱備。縱橫交錯,層出不窮,極盡毛筆揮灑之能事。這與宋代磁州窯的黑花、紅綠彩的彩繪用筆有顯著的區別,無論在裝飾題材和意境,表現的手法和效果上都較前有了飛躍的發展變化。
      由於不同的描繪用筆,而使各歷史時期的青花裝飾產生多樣的藝術效果。元青花的氣勢磅?,筆勢飛動,講求大效果而不拘泥於細微末節。即使是雲紋、海水、回紋、二方連續那樣需要規矩的圖案紋樣,也是大致規整而已。其用筆純熟,懸肘運腕而寫,揮灑自如,轉折有致,筆墨功夫非一朝一夕可就。但在青花料彩繪所不可避象的痕跡--濃淡層次少,精緻的產品也不例外,料性不勻,濃淡不一,筆痕清楚,畫線、填色同出一筆,連畫帶填,而無分水技法。這種用筆純熟,而料性較生的現象,是元青花十分明顯的一個標誌。
      永樂、宣德青花用筆較工整,但卻未至刻板。雖無元清花用筆之豪放,但自然明朗,娓娓而出,別具匠意,十分明麗動人。這時也還沒有分水技法。分手技法的出現,及所謂學畫不學染,學染不學畫的分工,從畫面效果判斷,該是成化以後的事了。
      成化以後,呈色清亮,與用筆拓填之作品迥然不同,大片藍色,採用分水技法;分水時,筆峰不觸及坯面,只以筆稍引導湧至坯上的料水,以使形成所需要的形狀,讓料色自然沉澱於坯上,故能得到清亮爽目的藍色。這種分水技法的出現,即染和畫的分工,是青花彩繪技法的一大進步。成化青花呈色清亮,嘉靖、萬曆濃豔,至康熙而被稱為嬌豔欲滴,恐不單色料來源之別,是與分水技術法的出現及熟練掌握也是有關系的。這種染畫的分工,是商品生產發展的結果,也可以看成是青花彩繪技法趨於成熟的一種表現。
      民間青花用筆流利豪爽,點染錯落生動。明代制瓷工藝的分工精細,畫青者畫染分工,專一於一兩種紋樣的繪製,達到高度熟練的技巧。故能於用筆之時,成竹在胸,一氣呵成,如風舒雲卷,痛快豪爽。青花藝人筆下的山水、走獸、人物,都是唯取其神態,縱筆描繪,不假修飾,於熟練中自求變化,故多即興之筆而意趣萬端,形成民間青花瓷畫十分顯明的一個特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