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田黃的收藏與辨偽

田黃收藏早已蔚然成風,自明清開始,田黃石的價值即與金玉相埒。當時就有“一兩田黃一兩金”的說法,質地上乘、材積稍大的田黃,往往要“易金數倍”,真可謂“黃金易得,田黃難求”。

  田黃辨偽要訣
  易與田黃類混淆的石材,多為掘性高山(鱟箕田)、掘性坑頭、鹿目、掘性碓下黃、碓下黃、蛇匏、水黃凍、溪蛋、牛蛋黃、連江黃以及荔枝萃、雞母窩等。
  一、田黃與其他掘石的區別
  1、掘性高山石與田石。掘性高山石有的極似田石,但質多鬆軟,而溫不及田,缺乏寶氣,“潤”不如田,亮度差,膩更遜於田,整日手漬浸摩也達不到田石油光欲滴的效果,且石材須經常泡油保養,只要一段時間不上油,即粗澀變態,失去光潤。掘性高山雖有蘿蔔紋,若桔囊紋或老蘿蔔皮下的纖維紋,比田黃或白田的紋要略粗而且更顯露。掘性高山凝度不夠,比重稍輕,比田黃要差得多。掘性高山石外表一層黃色似田黃,但不如田黃的顏色穩定,燈下照射,內則泛白。掘性高山亦多紅格,但色略鮮,如血縷,或如白海蜇皮中的紅絲,既幹又燥,與田黃迥異。掘性高山外層稍比原礦產凝潤,其內心多與礦產本色差別不大。掘性高山質地松綿,通透遜於田黃。掘性高山的內心常含有較大的紅色斑點,或霜紅如粉質的石塊。帶皮的掘性高山,皮多顯赭黃而且極為稀薄,皮質鬆散如土,幹澀乏亮。
  2、掘性坑頭與坑頭田。坑頭阪所產的坑頭田和掘性坑頭,皆為塊狀獨石,常見其外形棱角畢露,多無裹皮。掘性坑頭外表酸化層薄,極似掘性高山,無皮,或無紋或帶棉花團紋,質地比掘性高山略脆,亮度優於掘性高山。石色淺黃的,比掘性高山石更通透;色帶灰黑的,質渾而硬,紋更粗。坑頭田石酸化較透,肌理內外色質均似下阪田黃,色黃且略偏褐,有蘿蔔紋,細勻極近田黃,然羅列略顯齊直且較顯現,有的紋路略粗如粽粒未化將化。少數有皮的,皮顯黃色,稀而且薄。這種石材質較脆,碎裂格多,格線比較挺直。石質溫細近田,潤亮與田黃無異,惟膩尚不如上、中阪田,與下阪部分田石不相上下。其價值與三阪普通田石等同,人們習慣地稱為“坑頭田”。山石氣重,多粗劣含有砂礫,如鹿目。整塊石中往往僅能取一小部分質地較成熟的,成材且色質又好的坑頭田,確難求得。其質地優於掘性山石,但大部分仍帶有掘性山石的特徵。
  3、鹿目。鹿目的皮與外表肌層能通透,色澤似田黃,比重大,其肌理若為黃色而透明的,多少會帶有蟹灰色調,無蘿蔔紋,只有少數帶有層紋。如果皮下帶霜紅粉狀色暈,山石氣又重,多含硬砂的(人稱“鴿眼砂”),質堅硬。鹿目中有色濃黃如桐油地田石的,堪為上品,俗稱“鹿目田”。鹿目上斤的不少,常裹黃皮,皮或薄或厚,但以薄者居多。皮質凝細,多帶縱橫交錯之大格,又稱“鹿目格”,其材積偏小。鹿目材積較大的,質皆渾濁,格少,甚至無格,易於辨認。
  4、碓下田的掘性碓下黃。碓下阪中偶爾能采得帶微青色黃皮、肌理接近田黃的石材,外層肌質色濃,黃而紅褐,似部分下阪的田黃色,至其內心則逐漸趨淡,有較明顯而細密的蘿蔔紋,紋路稍直,外表肌層中常滲雜白色虱卵狀渣點,乾裂較多,也常有紅格,質靈透如上阪田,溫潤細膩接近於下阪田,僅稍感松澀。另有一種碓下所掘的通透如下阪田黃,通靈度略遜於前者,無皮或有稀薄小塊皮,質細嫩,無法尋見蘿蔔紋,顏色與下阪田黃無異,裂格少,石的溫潤度比下阪田要差些,外層肌質中也偶有星散小白點如虱卵。這兩種石材,特徵與價值均接近下阪田黃,通稱為“碓下田”。
  碓下阪中有肌理不甚透明的石材,質硬而澀,無蘿蔔紋,亦少有裂格,無皮,質色似連江黃或糖果黃田,多含虱卵狀白泡點,比重比前兩者大,雖屬掘性,但無溫潤之感,屬“掘性碓下黃”。此石系碓下黃石,為本地段所產之石。而“碓下田”是來自上游的石材,性如擱溜田(注:擱溜田是指上游隨溪流翻滾而下的田石。)而不被曝曬,與碓下黃石性迥異,兩者應有所區別。
  5、蛇匏。蛇匏也是掘性獨石(注:掘性獨石是指非礦洞所產的,是從砂土中挖掘出來的單獨存在的零星石塊。),質稍近掘性杜陵,亦有似田黃的,但比田黃質地相差甚遠。此石帶紅、黃顏色的不常見,屬稀品。多見的是肌理呈灰白色石塊,乍看極似白田,然欠溫潤,又無靈性,也無紅格,通靈度差,筋紋粗顯,且紋中多混有灰色雜點。其色質多渾濁,石材少裂,比重大,山石氣(注:是指石性偏於粗頑堅硬,渾雜不透,缺乏靈氣的石材。)特別重,質地硬綿,刀感不暢,“溫、潤、細、膩、凝、結”都遠不及白田。
  6、牛蛋黃。牛蛋黃產於高山對面的祺山南麓的小溪澗,質粗頑,皮堅硬,不通靈,無蘿蔔紋,比重大,易於辨認。
  7、溪蛋。溪蛋外觀略似田,無皮,稍往內即呈粉白,無蘿蔔紋,靈度差,僅有微弱透明感,無紅格,其質地屬芙蓉石性,與田黃迥異。

  二、偽造田黃的分辨
  田黃石問世以來,就有人採取各種手段假冒偽制,對於那些不熟悉田黃石、鑒識經驗不足的人,很容易上當受騙。
  最常見的是利用壽山石中一般品種,色近田黃,似有蘿蔔紋的石材,將其整成卵石狀,並用硬器點鑿或置於硬砂中翻滾,然後再沾上土或色,或再加蒸煮,其外表色形似無皮的田,這樣就能或多或少遮掩肌理的破綻。乍看,酷似田石,細加觀察,其外表密密麻麻鑿痕新著,很不自然,而且,只要透過外表細察肌理便知其為何物。
  田黃以外的其他掘性石,雖也帶有一些田黃樣,但遠不及田黃石。常見其表面極淺的一層色似田黃,內則或白或紅或雜,不失其本來面目。還有人工蒸煮或藥浸、染色的假田,色不偏紅即偏黃或偏焦,也總有烘染痕跡顯現,與田黃的自然色澤相差甚遠。而且,這些假田所選的石材,必須容易進色,即色淺淡、質鬆軟的水坑或山坑石。而這種石往往比田黃通透得多,即使用黃色的石材,也多比田黃透明。因此這種假田,僅僅是外觀色濃,內裏卻反而空蕩,令人生疑。
  另外,常見的還有假造石皮,或用顏料塗染,或用膠水調石粉塗抹其表,諸如假的黃皮、白皮、也有黑皮,磨亮後就像緊裹著石皮的田黃。造假者常常還故意露出部分質好、色佳,又好像有紋的肌理。然而,這種假石皮松且脆,顆粒粗大,渾濁不透,幹結如疤,難以受刀,遇刀即脫。還有更高明的手段,先使原石改變成類似田黃,又巧妙地使表層肌質變換成像田黃各色裹皮。有白皮、有黃皮、有黑皮,也有黑黃相間的等等。但這些石皮顏色細看總不自然,往往白的灰白,黃的或顯焦黃,或顯鮮黃,或顯檸檬黃,黑的顯得太黑。其皮層往往淺薄如紙,有高溫烘烤痕跡,甚至常有乾裂,而且不會潤亮。皮層與內質沒有過渡,皮色往往過於透明,皮質或過於細柔,或過於乾脆,分明多為高山一類的肌質。
  另夕陋有用掘性高山或掘性山石作原坯,在某些部位粘上或鑲嵌一小片或數片真田黃石,騙人耳目。
  總之,把握住田黃的各種特徵,再摸清與它相似的石材區別所在,從色、紋、質、形諸要素著眼,並以此為主要依據,經常實踐總結,積累經驗,得出規律性的東西,就會逐步獲得鑒別門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