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緙絲辨名

緙絲又稱「刻絲」,是一種以平紋為基本組織,依靠繞緯換彩而顯花的精美絲織物。緙絲最大的特點是通經斷緯,在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的交界處呈現一些互不相連的斷痕,似刀鏤刻狀,古人形容其「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稱緙絲。
  關於緙絲的稱謂,歷來有所不同。宋代莊綽《雞肋篇》以及明代張應的《文清秘藏》、曹昭的《格古要論》、高濂的《遵生八箋·燕間清賞》諸書均作「刻絲」;宋末元初周密的《齊東野語》與元末明初陶宗儀的《輟耕錄》等書寫為「克絲」;宋代洪皓的《松漠紀聞》、吳自牧的《夢梁錄》等書又稱「剋絲」。「緙」、「刻」、「克」、「剋」四字音同,字互假借,然而錯雜生亂,又有似是而非之說,我們在此辨名正義。
  緙絲 中國古代字書《玉篇》釋「緙,紩也,織緯也」。緙絲織制時以小梭織緯,根據紋樣多次中斷以變換色絲,成品只露緯絲不露經絲,可見此「緙」字正合「通經斷緯」的技術特點。清代皇家著錄宮廷書畫的《石渠寶笈》和《秘殿珠林》中均做「緙絲」。近代學者胡韞玉認為本字應當是「緙」,探其究竟,對於絲織工藝當謂「緙」,而對於金木工藝則稱「刻」,字各有所當,故「刻」、「克」皆為假借。
  刻絲 《說文》中釋「刻,鏤也」。《玉篇》則釋為「割也」。《爾雅》中說「木謂之刻」,明代呂種玉在《言鯖》中說宋代通作「刻絲」。大概宋代人本作「緙」,大眾不識「緙」字,而用「刻」字假借,又以為此種工藝品「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由此看來,認為本應為「刻」字的人也只是因為一些表面的視覺效果罷了。
  克絲 「緙」寫作「克」字,則可能是商人喜用筆畫簡練之字,約定俗成,既通行之後,讀書人也沿用以為稱呼。古人筆記也往往為隨筆記錄之書,於字之究竟也未加考核。
  剋絲 寫「剋」字者,作以緯剋經之說。但「剋」本字在《爾雅》中釋為「勝也」,《集韻》釋為「殺也」。「剋絲」大概是由「克絲」演變而來,而假借者不能窮究其源。
  綴錦 綴錦為日本對「緙絲」的叫法。日本有美術研究者認為緙絲即古代所謂「綴織」或「綴錦」,並且確信漢代已有此種織物。
  織成錦 還有一些著作將「緙絲」與「織成」混同起來。「織成」的概念泛指按服飾或裝飾用品的形制規格進行設計並加工織造成的各種紡織品,而「緙絲」則專指一種絲織美術工藝品。
返回列表